400-777-8858 搜索

企业动态

相关栏目:行业资讯 | 常见问题

废旧资源再生想进一步加强需面对的问题

返回列表

旧资源再生利用的品种范围主要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截至2019年底,中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2.82亿吨,同比增长11%。其中,废电池、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回收量增幅较为好,分别增长46.7%、24.4%和29.6%;废塑料和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出现下滑,分别同比减少9.9%和7.7%。废旧有色金属可用铜铝水箱粉碎机进行处理。当然对于一种废旧物品是否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随着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认识的变化,再生利用水平会进一步加强,相应地,对于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的内涵及其产业发展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化,认识的提高,我们需要面对如下问题:

1.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大型企业与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性不大,缺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品牌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批量化生产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行业领军企业缺失,整个行业呈现“小、散、弱”状态。二是市场运行不规范,行业秩序比较混乱。由于缺少健全的专利规范保护,加之从业者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缺失,使得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中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难以转化为实质性、排他性的竞争优势,造成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和规范的产业统计体系,低质恶性竞争、不公平竞争问题严重,市场监管主体缺位,企业间的供需匹配效率较低,联动发展能力不足。三是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上下游企业联系不紧密,“互联网+产业”发展体系尚未成型,市场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亟待改善。四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行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法律法规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匹配、不完善问题,特别是有关回收主体责任、拆解利用规范、无害化处理标准等方面规定缺失,造成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利用活动中的违法违规现象频发。
2.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一是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相关环节中尚存在大量技术瓶颈,使得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的平均成本过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二是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涉及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节点性关键技术研发滞后,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支撑有待加强,生态性商业模式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再造、再生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由于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循环经济特质,需要将不同节点性技术加以集成,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组合,实施整合性、集成式创新,对于研发试验的要求相对较高,现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在集成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三是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市场化技术交易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的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先进技术的推广缺少有效路径,加之整个行业主要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多种自主性技术手段并存,造成许多废旧物品被低价值利用,缺少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

3.行业管理比较薄弱
在中国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现行统计框架中,涉及到资源消耗、价值产出、环境监测等数据还主要依赖行业协会、企业和地方向统计部门提供。受产业分类不统一、多头管理等问题影响,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统计体系还不够科学、系统、规范。除少数学者和部分地方自行开展的尝试性统计核算外,大部分省市地区尚未将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融入现行统计框架。从更大范围的循环经济统计看,中国除出台部分清洁生产标准外,循环经济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相应标准和标识,循环经济相关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难以得到准确认知与共识。此外,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产业政策、信息、共性技术等流动性较差,增加了企业建设经营成本。

推荐产品